快捷搜索:  

聊城历史名人,山东聊城历史名人

广告

聊城水上古城景区,坐落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中心,总面积1平方公里,是一座历史文化之城,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这里名胜古迹众多,红色名人辈出,涌现出了孔繁森、金方昌等英雄模范人物,展现了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,体现出党员干部热爱人民,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!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聊城人民的好儿子--金方昌。

聊城历史名人1、莘县的历史名人

分类:人文学科问题描述:很急!解析:计然名研,又称计倪、计砚,春秋时莘人(亦说“濮上人”),学识渊博,曾为赵大夫范蠡之师。后佐越王勾践,富国强兵,打败吴国。范蠡称:“计然之策,十用其五而得意”。后范蠡根据计然“知斗则修备,时用则知物……旱则资舟,水则资本”等理论,先施于国,后施于家,遂成巨万之“陶朱”。刘祥道(595~666)唐朝观城(今莘县观城)人,字同寿。

聊城历史名人

乾封元年(666年)加金紫光禄大夫,是年病逝,赠幽州都督,谥号“宣”。刘齐贤唐代观城人,刘祥道之子,后因避太子李显之讳改名景先。迁黄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居宰相位。永昌元年(689年)为酷吏陷害自缢。王旦(957~1017)字子明,莘县人,北宋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进士,历任平江知县、中书舍人、工部侍郎、工部尚书、宰相等职。

2、聊城的历史

聊城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、从事农业生产,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,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。可见,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,夏商周时期,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,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;春秋时期,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;战国时期,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;秦汉时期,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,铜、铁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,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,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,铜镜、熏炉成为必需品,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,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,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;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战乱频繁,自然灾害较多,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,社会相对稳定,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;隋大业4年(公元608年),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,使市境交通、水利便利,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,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